雅虎倒了:企业或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最后又重温了一遍陈凯歌和冯小刚为雅虎拍的广告(《阿虎篇》和《跪族》),仍然觉得超级感动,超级搞笑。然则以48.3亿美元卖掉互联网核心资产后,被卖身的雅虎(Yahoo!)改名为“Altaba”。一个创造历史的企业,就这样黯然地了结了自己。没人想到雅虎会那样伟大的开始,更没人料到它会是这样悲惨的结局。虽然是个悲惨的故事,但里面确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雅虎神话般的崛起
1995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个毕业生,“华裔”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在一片狼藉的办公室,接待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资人,并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Yahoo!随即诞生。最初,雅虎只是对网站站点进行了简单分类的分级目录,让网站资源变得有序,便于用户查询和使用。
Yahoo!成立不久,不少大公司都找上门来,希望收购他们,但杨致远和费罗统统拒绝了,杨致远和费罗希望让Yahoo!成为给全世界网民提供最丰富和最有效信息的互联网公司。这需要三个条件:
一、Yahoo!可以提供全世界最多的内容;
二,雅虎的内容要继续更有效,更有品质;
三、Yahoo!要开到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要知道Yahoo!
当然,还得有个前提:Yahoo!能赚钱。
互联网公司如何赚钱?这是所有互联网创业者都在寻找答案的问题,雅虎最先就此给出了回答:通过开放且免费的内容吸引网民眼球,再将眼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的方式是向企业卖广告。这也是雅虎能够成功的关键。
内容免费、开放、靠商业广告盈利,当时的互联网世界,只有Yahoo!清晰地想清楚了这条路,而且坚定不移地走了。
这套至今管用的游戏规则,让Yahoo!成了全世界最早知道如何挣钱的互联网公司,也让杨致远和费罗成为整个互联网商业化的启蒙导师。
这也是杨致远和费罗对互联网最重要的贡献,足以载入史册,成为行业奠基人的贡献。这让他们成了互联网商业世界的贝尔、瓦特与爱迪生。
随后,雅虎逐步扩张,建立了集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即时通讯、网页广告和网站建站平台于一体的生态系统,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
1999年,互联网刚刚起步阶段,雅虎就拥有了1.2亿独立用户,其中1亿用户至少在雅虎的某一个频道或特色服务中注册过。
以电子邮箱为例,雅虎邮箱曾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43亿用户,很多中国网民的第一个邮箱即是后缀为@yahoo.com的雅虎邮箱。
创立仅1年多后,雅虎就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上涨了154%,市值达到8亿美元。2000年3月,雅虎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千亿美金市值的互联网公司,市值最高接近1300亿美金,超过通用汽车、亨氏食品和波音公司三大世界500强老牌巨头的市值之和。那时的雅虎,她是互联网的代名词,她是唯一的神话,没有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她。
但也从此开始,雅虎再也没有站到更高。因为,从此之后,除了当年几乎耗掉Yahoo!三分之一的现金,下重注拥有阿里巴巴40%股份之外,雅虎再也没有作过什么正确的决定。
雅虎帝国崩溃的唏嘘
曾经手握一把天牌的世界霸主,到底是怎么玩死自己的,而且还死得这么惨?原因很多,说法不一,但至少几个导致雅虎败局的关键。
1、本来就没那么厉害
成功是怎么来的,又如何持续?这是个大问题。
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路径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能力对成功起了决定性因素;二是天时地利、因缘际会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无论是更靠哪者成功,要想持续成功甚至成为伟大,则需要足够强大的必然的能力。
雅虎快速崛起为全球网络霸主后,很多人把它的成功等同于创始及经营团队的英明神武,甚至认为是他们的必然能力造就了必然的雅虎。
但事实可能并不是那样,真正造就雅虎的更多是天时、地利与因缘际会,其初期神话般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幸运地骑在了这些东西之上起飞。
成了时代的幸运儿之后,能否修炼出必然的能力,把将原本可能更多依赖时代幸运的成功,变成精心谋划,甚至深思熟虑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能否从成功走向伟大的关键。如能,则伟大;若不能,则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雅虎后来的衰败,不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在偶然、天时、地利中爆发的他们,在第一代世界霸主和千亿美金帝国的背后,其必然的能力没有那么厉害,虽然他们足够厉害,但没有媒体和业界仰望甚至敬畏的那么厉害。
2、看对了趋势,押错了方式
很多人认为,是杨致远和团队没有远见,看错趋势,才导致了雅虎的败局。这种看法并不客观。
互联网的大趋势,杨致远10年前都看到并且看准了。当时,已经投资成为阿里第一大股东,坚定看好电子商务的杨致远,曾在电商之外明确表示:社区、内容、搜索、个性化,是未来互联网的四个战略核心。
这不正是这些年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吗?看准了未来的趋势,却押错了赢得未来的方式,才是雅虎的致命伤。
雅虎第一个押错的是搜索和内容的未来方式。
杨致远和费罗为了让人们更便捷地在网上获得想要的信息而创立雅虎,让雅虎永远帮助人们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多最想要的信息,也是杨致远和费罗对搜索与内容的长期梦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三个条件:一,全面:信息十分丰富;二,世界性:可以找到全世界的有用信息;三,品牌:要让全世界的网民都知道Yahoo!。但如何全面、世界性、有品牌影响?雅虎押错了宝。
起初的雅虎,本质上是一个内容搜索公司,他们的页面也曾经跟今天的专业搜索引擎更类似。但走着走着,雅虎觉得依靠搜索意味着“内容还是别人的”,他们要自己掌握内容才行,于是大干快上,朝向门户和媒体公司而去。进而发生了今天想来很荒唐的事:当全球互联网加速转向技术驱动内容甚至一切时,雅虎,这个全球互联网霸主却回归传统,将大量精力放在了人工做内容之上。
悲剧很快发生,技术驱动内容很快走到人工干死也干不出那么多内容的程度。雅虎这才猛然发现,谷歌那条什么都没有的搜索框,才是帮助人们最便捷地获得最多最想要信息的最好方式,而人们心目中寻找内容的最佳方式与品牌,也悲催地变成了那条“内容是别人的”谷歌框。
押错了搜索、内容的未来方式,让雅虎输掉了一大局。而错过内容、社区的未来方式,错过移动互联网,则让雅虎彻底葬送了自己。
在移动互联汹涌澎湃的大潮里,雅虎既没有自己研发出一款叫好又叫坐的大产品,也错过了通过收购抢占移动互联高地的机会。
1997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学生,搞了一个叫“BackRub(网络爬虫)”的研究项目,想要以100万美元卖给雅虎,这就是Google的雏形。高冷的雅虎却无动于衷,到了2002年,雅虎幡然悔悟,开始认真考虑收购Google,才发现已经买不起了。今天,Google的市值是5000亿美元。
2006年,雅虎报价10亿美元准备收购Facebook。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投资者几乎同意了这个交易。当时正值Facebook内忧外困,雅虎便趁火打劫,在最后关头砍价至8.5亿美元,倍感羞辱的扎克伯格,在董事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撕烂雅虎递交的协议书。过了几个月,雅虎又提出1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收购价,被Facebook拒绝。今天,Facebook的市值是3000亿美元。
2008年2月1日,微软开出450亿美元的高价,溢价60%,向雅虎抛出橄榄枝,希望通过两者的联姻,打破谷歌在搜索和在线广告市场的垄断地位。雅虎却认为报价大大低估了雅虎的市值。3个月后,微软又将报价提高到了500亿美元,不过依旧被后者拒之门外。微软洽购雅虎,各方一直看好,最后却不了了之。错失了这次高价卖身的机会,雅虎犹如货架上的打折商品,无奈地等待着讨价还价,煎熬地期待着买家光临。
2016年7月25日,美国通讯巨头Verizon宣布以48.3亿美元收购雅虎。对于曾经的互联网巨人来说,这个结局更像是一场羞辱。48亿美元的售价还不到巅峰时期千亿估值的一个零头。
20年来,互联网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一个机会起来,一个机会下去,一个机会又来。机会,是今天尤其被人关注的话题,就机会而论,Yahoo也给人一些启示和参考。我们所想到的主要包括:
一、机会永远是有的。
以国内互联网为例,当你觉得搜狐、新浪、网易绝对不可战胜的时候,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起来了;当你觉得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不可战胜的时候,京东、美团、滴滴、今日头条们还是站起来了;当你觉得门户不可战胜时,电子商务站起来了;当你觉得电子商务不可战胜时,微博又站起来了;当你觉得微博不可战胜时,微信站起来了……当你觉得微信不可战胜时,或许已经有人将要站起来了,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站起来,而且会站到那么高。
二、机会往往是被看上去没有机会逼出来的,而且一定不是重复过去的机会。
Yahoo!靠门户把握了第一个互联网大淘金的机会,但或许正是他把这个机会占得太恨了,所以才逼迫其他人去寻找其他机会,进而有了谷歌、有了亚马逊,有了阿里、腾讯,有了越来越多人,挖空心思去想:我怎么用新方法去盈利,因为我不用新方法,就翻不过他们这些老大山。
三、机会来自对人类永恒需求的变幻方式的把握。
人类的需求从趋势来说,几千年都没什么大变化,无外乎是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饱暖情欲,更好的,更好的。在我眼中,也没有什么互联网不互联网公司,所有公司本质上都是供应需求的公司而已,区别在于,你以什么内容和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
老公司的没落,新公司的兴起,给所有创业人最大的启示应该是:成功源自你把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饱暖情欲搞出了更好更新的方式;失败则源于,别人用更好更新的方式搞掉你的方式。
搬到互联网上,有个时髦的词叫场景。场景的核心,其实依然是方式。
或许是有鉴于Yahoo!的教训,马云在阿里巴巴推行了“履带战略”——淘宝当第一阵营,然后是天猫,接下来是支付宝,再是云计算,再是菜鸟,如今最新的履带已经链接到健康医疗、体育和娱乐,一轮接一轮,力争阿里永远做着当时最好最旺的生意。如果您认真去研究他的这个战略,其核心归根到底,都是在预测未来吃穿住行,生老病死,饱暖情欲的变幻节奏与方式。
最后,也还有一个警告。
雅虎的倒下,之于我们个体的意义,不是少了一个浏览新闻的网站,而是提出了一个命题:企业或个人,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在互联网的大潮里,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上,但是,千万不要停止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