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销和新零售之间有什么神秘联系?
微信分销这个词相信现在人人都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不用自称是搞互联网的了。微信的红利光环这几年逐渐消散了一些,但微信分销的热度不减。
很多人大概还没忘记2014年“千团大战”的惨烈厮杀。在资本的催化下,微信分销项目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从打车、外卖到上门美甲按摩无所不包。补贴高到让人错觉衣食住行都可以不要钱。月烧1亿算是节俭的。各大巨头也纷纷跟进押注,万达掏了50亿要打造“全球最大微信分销电商公司”;百度在“All in 微信分销”战略之余,霸道总裁李彦宏更是放话“账上有500亿现金,打算再给糯米200亿”。
然而,资本的狂欢仅仅延续了一年左右,2015年中,“千团”死了九成九。到了2016年,幸存的微信分销项目用“百不余一”都不足以形容。
一种观点认为,微信分销用高额补贴“烧”出了许多“伪需求”,一旦没了补贴,“伪需求”也就不攻自破。另一些人认为这个概念的空心化和泛化,让它沦为骗投资的噱头:“微信分销简直是无处不在的万能存在。上厕所也可以是微信分销,如果你在外面找不到厕所,你可以用手机搜索附近的厕所;如果你没有厕纸,你可以通过网络让人送纸过来,这就更是微信分销的经典场景了!甚至连打架也可以是微信分销,线上约架线下开打,开创打架微信分销的历史先河!”
“新零售”提出后,微信分销这个近乎偃旗息鼓的经济模式又流行起来。“‘新零售’突袭,微信分销后时代线上线下资本再交锋”、“新零售时代商业微信分销如何转型”、“什么是新零售?社区微信分销电商零售就是其中之一”等标题可见一斑。
那么,微信分销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区别在哪?
微信分销按照英文的字面解释是线上到线下,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指的是通过线上营销及线上购买,带动线下(非网络上的)经营和线下消费的电子商务模式。微信分销通过促销、打折、提供信息、服务预订等方式,把线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自己的线下客户,这一模式特别适合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餐饮、健身、电影和演出、美容美发、摄影及百货商店等。一言以蔽之,它是单向度的。
而在解释什么是“线上线下融合”之前,让我们先去找家餐厅吃个饭。
如果我感到饿了的那一刻正好走在繁华的商业街上,一眼就看到了我非常喜欢的餐厅,OK,那我直接推门进去就好了。不过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总是需要纠结一个很深刻的哲学问题:今天吃什么?
相对幸运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可以由手机来回答。掏出手机打开APP,输入想吃的东西来搜索,或者用定位功能看看附近有什么店,然后选择一家看起来能激发食欲又评价不错的,点个“导航”,让地图带你走过去。
你可以在路上就点一下“线上排队”,以免到了之后还需要从头开始等位;你在落座之后可以选择看一本厚重的菜单,或者扫描二维码手机点菜;上菜之后你可能会先用手机拍照来“消个毒”,并晒到微博或朋友圈;吃完了,你可能会根据优惠活动的不同,选择用线上支付来结账,或者刷信用卡,甚至现金支付。走出店门,你可能对身边的朋友评价说“这店不错,下回叫上某某一起来吃”,也可能在网上打个五星好评,再写一条推荐。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整个消费行为的流程之中,哪些是线上的,哪些是线下的?以及,你真的会关心你究竟选择了线上渠道还是线下渠道吗?
关于消费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在线上还是线下,绝大多数用户都不会有清晰的认知,线上抑或线下,也并不是影响用户作出消费选择的关键因素。他们甚至可能根本没在意到线上线下的区别。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些因素:店有多远,是否要排队,好不好吃,有没有优惠?
这顿饭理应给所有截然区分线上线下,并想要“互相导流”的商家以某种启示。用户不会遵循“线上”和“线下”的分类逻辑来进行选择,他们的选择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做出的。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非满足自己需求的渠道是线上还是线下。为了让自己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他们时常会在各种渠道之间“上蹿下跳”。
不单吃饭如此,消费者在做其他消费决策,比如买衣服、买日用品的时候也是如此。事实上并不存在线上到线下或者线下到线上的刚需。线上和线下,其实无法界限分明地一分为二。下面这张阿里研究院提供的“消费者全渠道购物路径”图,显示了消费者是如何在不同“渠道”之间“上蹿下跳”进行选择的。
微信分销的命题之伪,在于它将线上线下一分为二,并让二者以一种表面和浅层的方式相互结合。“看似结合,实则还是两张皮”。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分销不能成为新零售的元素,因为新零售所需要的,不是“从线上到线下”,亦或“线下到线上”,而是彼此“融合”。
其实,商业本没有线上线下之分,而是应该全渠道,全盘打通、融合在一起的。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商业所要思考的本质问题,不外乎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全渠道的起点则是商业的数字化。
其实渠道是传统零售的概念,是从零售商的视角出发的,但全渠道真正的出发点,应该是消费者的需求动线。消费者怀揣消费需求,根据自身需要自然的在线上和线下切换,甚至在不同的应用端之间做切换,在不同的实体之间穿梭,如前所述,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线上还是线下,而是能不能得到想要的商品和服务,满足自身此刻的消费需求。
2014年,消费者已将多渠道购物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因此零售商需要超越渠道思维,普华永道在当时还提出了“全零售”概念。它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所有渠道拥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故事,二是拥有一个充分整合的后台运营模式,配以灵活和创新的技术。
现在看线上线下的渠道或者消费者的分流,实际上是看消费者被技术武装后他(她)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偏好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如何改变商家服务其商业价值网络的方式。
总之,目前所做的一些尝试,比如门店自提、门店发货、特权定金、到店服务,以及通过智能硬件扫码等,还只是“物理反应”,只是让线上线下流通,但没有产生化学反应。未来消费者虽然会持续分流,线上、线下各个途径来的流量会越来越碎片化,但是应对或者服务消费者的整个商业价值网络要融合,要重构,要发生化学反应。未来新零售要走的一条路,就是“围绕今天变化的消费者去重构商业价值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全渠道只是一个开始。虽然全渠道不是新零售,但通往新零售的路上有全渠道。